當前位置:網站首頁 > 政策法規
政策法規
銅陵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中小企業 “專精特新”發展的實施意見
發布時間:2019-02-13  來源:銅陵市中小企業局

  銅陵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中小企業

  “專精特新”發展的實施意見

  縣、區人民政府,市政府各部門,各有關單位:

  為推動全市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,根據《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“專精特新”發展的意見》(皖政〔2018〕46号)、《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“六穩”政策措施落實工作方案的通知》(皖政辦秘〔2018〕244号)要求和部署,結合推進實施《銅陵市工業轉型升級“1365”行動方案(2018-2022年)》(銅發〔2018〕21号)精神,現就加快推進我市中小企業“專精特新”發展提出如下意見。

  一、總體要求

 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認真落實省委、省政府決策部署,堅持質量第一、效益優先,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以推進技術創新、産品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為突破口,以強化政策扶持、完善服務體系、加大資源整合為支撐,引領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化發展,促進銅陵經濟發展質量、效率和動力變革,為加快推進制造強市和幸福美麗新銅陵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
  二、主要目标

  以“研發一流技術、制造一流産品、培育一流企業家、實施一流管理”為着力點,培育打造一批發展速度快、創新能力強、産品質量優、經濟效益好的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群體,促進新技術、新産業、新業态、新模式“四新經濟”發展,提升“銅陵制造”核心競争力和品牌影響力。到2022年,全市培育“專精特新”入庫企業突破800家,其中,省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200家以上,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20%以上;市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300家以上。市級規上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1.5%以上。

  三、發展方向

  堅持高質量發展,高目标定位,高強度推進,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對标國際、國内行業先進,創新轉型,向“專業化、精細化、特色化、新穎化”方向發展,培育發展一批在産品、技術、業态和經營方式上代表産業發展方向的“科技小巨人”“單打冠軍”“隐形冠軍”和“配套專家”。

  “專業化”:引導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業務,提升專業化生産、專業化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,為大企業、大項目和産業鍊提供零部件、配套産品和配套服務,在PCB、模具、精細化工、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、半導體材料等細分市場領域内達到領先水平。

  “精細化”:引導中小企業弘揚工匠精神,開展精細化生産、精細化管理、精細化服務,提升精品制造能力,以美譽度高、性價比好、品質優良的産品和服務,增創閥門及水處理、礦冶成套設備等細分行業市場發展新優勢。

  “特色化”:引導中小企業采用獨特的工藝、技術、配方或特殊原料,研制生産具有企業特色的産品或服務,重點在高端銅基新材料、節能環保、銅藝等領域,提升特色發展能力,形成人無我有、人有我特的核心競争力。

  “新穎化”:引導中小企業持續開展技術創新、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,通過行業交叉融合提供新的産品或服務,重點在新一代電子信息、智能監測裝備、軌道交通領域以及牡丹、生姜等深加工方面,培育新的增長點,培植新的競争優勢。

  四、重點任務

  (一)育苗扶壯促進工程

  1.推進全民創業。以我市各類創業園區基地和産業集群專業鎮為依托,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,到2022年,争創2個國家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,20個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。突出政策、場地、培訓、服務、維權“五個扶持”,不斷完善創業服務體系,加大市場主體培育,促進“個轉企”,每年新增民營企業2500戶以上,加快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群體,每年儲備“專精特新”入庫企業100戶以上。

  2.梯隊滾動培育。動态完善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培育數據庫,按照“儲備一批、培育一批、提升一批”原則,采取“分類培育,一業一策”“行業抓龍頭,分級抓重點”,市、縣(區)聯動,促進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提檔升級、提質增效。重點推進“小進規”,每年新進規上企業50戶以上。每年認定市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30戶以上、省級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20戶以上。到2022年,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200家、過5億元30家、過10億元20家。

  3.打造行業标杆。分行業遴選一批産業鍊節點的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引導支持特色優勢企業,把握國家産業政策導向和未來産業發展方向,确立核心競争力培育、中長期産品開發、項目投入、品牌創建等目标,打造一批單打冠軍、配套專家、科技小巨人。每年認定獎勵科技小巨人企業10戶。到2022年,培育50家省級以上細分行業單打冠軍、隐形冠軍或配套專家。

  4.集群集聚發展。根據全市産業布局和園區重點培育的産業定位,引導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集聚發展、關聯發展,培育打造産業生态鍊,推動獅子山高新區、義安開發區、郊區開發區等特色産業園區和合銅工業走廊建設。堅持“一鎮一業、一鎮一品”,推動鐘鳴電子材料、順安中藥材、西湖閥門、陳瑤湖糯米、項鋪雨具等省級産業集群鎮提質創牌。

  (二)破冰暖企專項工程

  5.緩解企業融資難題。促進銀企對接,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。全面深化“4321”新型政銀擔,繼續推動“稅融通”“科技貸”等貸款業務,擴大融資擔保規模,推進普惠金融,綜合運用貨币政策工具,量身定制适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差異化金融産品和服務,加大對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或重點項目信貸支持,降低擔保成本,優先提供融資擔保。組織開展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、金融知識普及月、金融知識萬裡行及銀企對接活動,逐步實現小微企業全覆蓋。搭建中小企業投融資平台,推進企業直接融資,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進軍多層次資本市場,實施股權融資。

  6.幫助企業拓展市場。引導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創新傳統營銷模式,加大電子商務應用,推行個性化定制,拓寬銷售渠道,擴大市場份額。借助中小企業參加中博會、工博會等,搭建産銷對接平台。認真落實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産品與服務的政策,通過預留采購份額、實行評審優惠、鼓勵聯合體投标和分包等措施,提高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能力。引導優勢企業“走出去”拓展國内外市場,對出口國際市場尤其是首台套、首批次産品加大應用示範支持力度。

  7.有效降低企業成本。加大國家、省和市減輕企業負擔、扶持實體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宣貫落實,着力提升企業獲得感。重點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。降低企業用地成本,實施新增産業用地出讓底線地價管理。鼓勵存量優質企業增容擴産,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,通過廠房加層、廠區改造、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徑提高土地利用率。在符合規劃、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,現有工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,不再增收土地價款。國有産業園區,對中小型創新型民營企業給予租金優惠。全面落實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等政策,在地方權限内最大程度降低企業要素成本。擴大民營企業參與直購電,降低企業用電成本。

  8.強化轉型人才支撐。實施企業家領航計劃,開展銅産業、1155創新創業經營管理人才、“新生代”企業經營者等系列培訓,每年遴選培養100名企業經營管理者。創新更具競争力的人才集聚政策體系,鼓勵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以“項目+人才”模式,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核心團隊。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,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政策,發揮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中心等平台作用,推廣“企業新型學徒制”就業就學模式,提升人力資源服務供給能力,緩解中小微企業用工難題。

  (三)創新驅動發展工程

  9.增強企業創新能力。以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為主體,實施一批産業創新和智能制造重點項目,建設一批技術創新示範企業。鼓勵和支持企業創建升級企業技術中心、工程(技術)研究中心、工業設計中心、重點實驗室、博士後工作站、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,到2022年,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研發機構實現“全覆蓋”。推進政産學研用合作,入庫重點培育企業至少與一家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,開展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。發揮皖江新興産業技術發展中心、合工大(銅陵)工程技術研究院以及銅基新材料産業論壇等平台作用,為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和技術成果對接服務,促進科技成果轉化。

  10.實施技改升級行動。堅持綠色轉型發展理念,實施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工程,開展綠色工廠、綠色産品、綠色園區、綠色供應鍊創建工作。強化節能環保機制倒逼,結合“滅煙囪”行動,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采用新技術、新工藝,開展對标技改,推進企業清潔生産,實施節能技改示範工程,逐步推進規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技改項目全覆蓋。到2022年,規上企業清潔生産審核率達40%以上。創建國家綠色工廠5家、省級綠色工廠20家。

  11.擴大企業有效投入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擴大投資,支持民營中小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,參與盤活政府性存量資産。鼓勵民營企業通過資本聯合、優勢互補、産業協同、模式創新等參與國企重大投資項目、成果轉化項目和資産整合項目。堅持市領導聯系和分層分級調度機制,強化督新建保開工、督續建保竣工、督竣工保達産、督儲備保轉化推進機制,提高開工率、竣工率、達産率和轉化率。

  12.提高外資利用水平。推動優勢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借鑒吸收行業先進管理理念、經營模式和運行機制,建立現代企業制度。搶抓國際和發達地區産業轉型機遇,加大優質中小企業對外推介,對接承擔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産業轉移,通過高位嫁接、合資合作和戰略性重組,加大與央企、國内外500強企業、行業領軍企業、上市公司強強合作,做大做強。

  (四)業态模式創新工程

  13.促進“兩化”深度融合。推進企業登雲,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,引導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與雲平台制造資源、創新要素、服務應用深度對接,實現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登雲全覆蓋。以推進企業“兩化融合”管理體系貫标為抓手,加大信息技術推廣和應用,推動制造業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和服務化發展,創建“數字車間”“智能工廠”。到2022年,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實現“一企一網站”。50家企業通過貫标評定,創建120個數字化車間(生産線)和智能工廠。

  14.促進協作配套。鼓勵“龍頭+配套”協同發展,建立信息對接平台,培育一批以大企業、大項目、大工程為依托,研制、開發技術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配套産品和服務的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不斷延伸、拓展、細化産業鍊。鼓勵上市公司、産業集群龍頭企業,加大對産業鍊上中小企業帶動扶持,穩定配套協作關系,提高協作配套能力。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“民參軍”,開展軍工準入資質認定,進入軍品科研、生産、維修領域,參與軍品配套研制和生産。到2022年,“民參軍”企業達10家。

  15.推進服務型制造。鼓勵優勢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故障預警、遠程維護、質量診斷、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增值服務,拓展産品價值空間。推動服裝、銅工藝品、食品加工等終端消費品領域的企業,開展個性化訂制、電商服務和品牌服務。支持閥門和水處理、礦山成套設備等行業企業總集成、總承包上有突破。

  16.發展共享經濟。以降低産業鍊成本,解決産業集群面臨的共性需求為導向,探索“政府引導、中介服務、社會參與”三位一體、整體聯動,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“園區共享平台”。聚焦企業環保、安全等痛點,加快污水處理等公用設施建設。推動技術、資本和人才等經濟資源向“共享平台”集中,為廣大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化發展提供優質共性服務。

  (五)質量品牌升級工程

  17.推進企業管理創新。推進技術和産業、平台和企業、金融和資本、制度和政策四大創新體系建設,引導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對标《銅陵市工業企業管理創新評價細則》,加快科技創新、管理創新、産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,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。支持專業管理機構建立中小企業管理咨詢服務平台,幫助中小企業提升管理水平。

  18.加強質量體系建設。開展質量标杆示範行動,加強中小企業質量法律法規、檢驗檢測、管理與控制、計量标準、品牌創建的指導。鼓勵中小企業應用先進質量管理和生産控制方法,優化産品設計和生産流程,推進精益制造。推進企業标準化建設。支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修訂國際标準、國家标準、行業标準,搶占行業發展話語權。

  19.推進企業品牌建設。實施“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”行動計劃,以“名品、名企、名牌、名家”為主攻方向,支持中小企業做強核心業務,圍繞高端裝備自主突破、智能産品疊代升級、消費品改善供給、首台(套)重大技術裝備、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等領域,打造一批“安徽工業精品”,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、智能制造水平高、管理先進的“銅陵制造”品牌企業。

  20.打造區域産業地标。加強對實施名牌帶動戰略的領導,運用經濟、政策等手段,培育一批制造業品牌示範企業,加強品牌培育和運營專業服務機構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,完善企業質量誠信體系,開展質量承諾活動。通過聯合、兼并、重組等形式,整合壯大一批現有名牌産品,由“單打冠軍”發展成“團體冠軍”,構築名牌群體優勢,打造區域特色經濟品牌。

  (六)服務環境優化工程

  21.創優“四最”營商環境。堅決貫徹“兩個毫不動搖”大政方針,着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,持續營造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環境。深化“最多跑一次”政務服務改革,實施工業項目承諾即開工審批制度,強化依法行政,加大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護,把我市建設成為全省審批事項最少、辦事效率最高、投資環境最優、市場主體獲得感最強的地區。

  22.創新服務模式。推進“四送一服”常态化、制度化,整合信息化服務平台,加強中小企業數據庫、企業家檔案庫、重點項目庫、雙招雙引信息庫建設,加大重點民營中小企業幫扶。組建中小企業專家咨詢團隊,圍繞兩化融合(智能制造)、技術創新、企業管理、節能降耗等重點領域,開展診斷咨詢服務。

  23.提升園區配套能力。加快建設保稅物流中心、有色金屬交割倉庫,高水平建設公共檢測檢驗、公共技術交流、公共技術研發等公共服務平台。加快産城融合,推進學校、人才公寓、文化娛樂、職業培訓等生活配套設施同步建設,加快園區從單一生産型區域向集生産、生活、生态為一體的多元化、多功能、多點支撐的城市産業功能區轉型。

  24.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。吸納和整合社會各類咨詢、培訓、評估、會計、認證、法律等資源,加快創新創業服務、金融服務、電子商務、工業設計服務、現代物流服務、商貿流通、服務外包、“互聯網+生産性服務業”八個關鍵領域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。構建以公益性服務機構為主導、商業性服務機構為支撐的市、縣(區)、鄉鎮(社區)三級中小企業服務機構體系。

  25.創新政企交流機制。發揮企聯、企業家協會、工業合作協會等社會組織平台作用,開展專題論壇、參觀考察、産學研交流等活動,為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家搭建一個政企溝通、産業協作、學習交流的平台,促進企業家成長,引領更多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。

  五、推進措施

  26.強化組織領導。成立市發展民營經濟(中小企業)領導小組,統籌協調推進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重大事項,确保中央和省、市決策全面落實。市發改、經信、科技、人社、商務、财稅、市場監督、金融、統計等部門共同參與推進,承擔相應職責(領導小組文件由市經信委負責行文上報市政府審批)。縣(區)參照成立相應組織推進制度。

  27.強化政策扶持。貫徹落實國家、省扶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政策措施,設立并運營市中小企業發展基金,加大優質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支持,促進特色園區和基地建設。對評為國家和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的,對省認定的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和成長型小微企業的,給予一次性配套獎補。對市認定的科技“小巨人”企業和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,給予一次性獎補。

  28.強化運行監控。依托“工業雲”平台,完善市工業産業、企業、項目、指标等動态情況的監測管理系統,加大中小企業的大數據收集、分析和運用,提升精細化管理和服務水平,加大專精特新企業風險防範和預警機制,部門協同、市縣(區)聯動,針對性抓好土地、資金、用電等要素協調供給保障。

  29.強化考核督查。健全完善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中小企業(民營經濟)監測調度、督導檢查、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,将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納入市政府對縣區目标考核,加大政策落實情況督查和績效評估,并發布全市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發展年度報告。

  30.強化典型宣傳。加強對“專精特新”培育企業的跟蹤指導,認真總結在培育提升工作中的典型經驗和好的做法。每年選擇一批“專精特新”培育重點企業的典型案例,進行宣傳推廣,樹立一批企業與企業家典型,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,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創造、鼓勵創新的濃厚創新創業氛圍。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